龙门派
[b][size=12pt][font=华文楷体]简介: [/font][/size][/b][size=12pt][font=华文楷体]道教派别。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旺的一个支派,由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所传,因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今宝鸡市)山,故取名“龙门”。龙门派奉其为开派祖师。 [/font][/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龙门派教义思想承全真道教祖王重阳之传,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至清代王常月中兴,力图恢复全真初宗,强调真功真行,以持戒为基,见性为主;闵一得进一步融摄儒佛,开“龙门方便法门”,以三教同修,修身寡过。“惩忿窒欲、融汇儒佛、遵行戒律、勤练内丹”,此四者大体上是现今龙门派最基本的修炼观点。[/font][/size][/font] [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传承与影响:[/size][/font][/b][font=华文楷体][size=12pt]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1、宋金时期,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得王重阳之传,号“北七真”之一,王重阳仙逝后,他曾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等地苦修达十三年。邱处机继马钰、刘处玄后掌全真教,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元初,邱处机被成吉思汗所尊重,叹为神仙,赐爵「大宗师」,掌管天下宗教。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邱处机举善于兵荒马乱之际,传教于四海烽火之时,砺志布道,苦心经营,终让全真龙门,也是全真道的发展达至顶峰。羽化后,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龙门高道相继裔全真掌教位,当时全真道继续保持鼎盛,宫观云立,信徒无数,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而龙门是全真道的其中最重要力量。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2、元中、后期,龙门派的发展随着全真道的沉寂而显得较为低迷,入明代后,[color=black]全真道都不大受朝廷重视,政治地位低落,故作为全真道支派的龙门道士,多隐修于山野师徒传承,或于民间嗣教布道但影响不大。[/color]此时期,龙门也出现了“龙门律宗”的传承,由邱处机弟子赵道坚,经赵德纯、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七传至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时已明末清初。 [/font][/size]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王常月以复兴龙门为己任,于清世祖十二年(1655)秋入京,次年(1656)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size][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顺治帝赐其号为「国师」。[/size][/font][size=12pt]康熙二或三年(1662或1663)王常月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等地开坛授戒。一时,南方道士纷至门下。由此,龙门派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size][/font]
[font=华文楷体][size=12pt]龙门一时[/size][font=Times New Roman][size=12pt]高道辈出,[/size][/font][size=12pt]其中如伍守阳、柳华阳、刘一明等皆为有名的内丹理论家。其间支派繁衍,很多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世有"龙门半天下"之说。 [/size][/font]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最迟至清末,各地龙门道士,也多兼行斋醮祈禳,从这也看出,道教的全真与正一两大派,在宗教行持方面以无多大的区别了。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 3、至现代,龙门派几乎是全真道的代表,现北京全真祖庭之一白云观(也为龙门祖庭),已传法至第二十代王理仙律师。 [/font][/size]
[size=12pt][font=华文楷体][/font][/siz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