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作毕
在凉山,每户彝族每年都要举行三次以上的中小型作毕仪式。毕摩出去作毕时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法铃、看上去显得比平时高大而威武。(见图:毕摩作毕)毕摩作毕时的说唱更是一种以彝族民间特有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体裁,具有古朴、纯真、恐惧、高亢或低沉等变化无穷的腔调,令人听之感到殊属而神秘。
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小型的作毕仪式只需要几小时,中大型的要几天几夜,特大的作毕仪式可达九天九夜。由于篇幅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五个大型作毕仪式现场。在这个大型作毕仪式中基本上是包括了大、中、小型的作毕仪式。通过介绍,读者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彝族毕摩作毕仪式的部份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民间神秘而精彩大型作毕仪式--林木撮毕现场,领略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所在。
绕祭棚游行
祭祀棚游行,彝语称“红炯”,是彝族民间祭祖灵仪式活动中宴饮祖妣亡灵仪式上供奉亡灵和毕摩主持祭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所。宴饮祖妣亡灵仪式结束即刻毁去。举行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告慰祖妣亡灵,不必为其儿孙们担忧;二是向祖妣亡灵们祈福,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五谷丰登;三是主、辅祭双方以男丁之多少、牲畜的肥壮作为借机炫耀实力,辅祭方以抛洒的碎银多少作荣耀。
游行以先主祭方后辅祭方,先长后幼的顺序分别举行。所有参加游行的壮年男性都装扮成古代武士,背负弓箭,腰佩宝剑,肩扛刀枪,领头者手持属于该户的纸幡,赶着祭牲举行绕棚游行活动。
主祭方赶着祭祀羊、抬着赐福猪,边鸣枪边按照逆时针方向绕祭棚转三圈后,把赐福猪放回垫席上,把祭牲交给管理者,把各户的纸幡插在祭祀棚栏畜席上即可暂时退出场地。
辅祭方由户主带领各自的男性成员分户进行,领头者手持属于自己的纸幡,赶着祭牲边鸣枪边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祭祀棚转游三圈。在游行过程中不断地报告姓氏名号后,将牲畜交给管理者,将纸幡插在主祭方最后一户后边的栏畜席上即可退出场外。
主、辅祭方完成游行活动时,再由全副武装的主祭方男性青壮年带领祭祖毕摩队伍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祭祀棚缓缓地转游三圈。由两位资深毕摩头戴法笠,手持法扇背诵《入棚经》。当众毕摩进入祭祀棚就坐于祭棚内时,绕棚游行全部结束。主祭方的武士们卸下武器装备挂在祭祀棚左前方,待供奉祭祖妣亡灵后离开场地。
游行仪式结束后,将作祭棚的十二根松树杆送往东方靠放于一棵果树上,收起篾帘和圈席等用具,绕棚仪式结束。
卸痢神座仪式
卸痢神座彝语称“克莫”,是彝族宗教仪式神座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神位名称繁杂,结构复杂的大型神座之一,包括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仪式内容进行增减神位。
卸痢神座主要用于诅咒。如:诅咒仇人、返咒、招请神兵神将降灾于仇人的辖域,除黑污、卸痢葬痢、驱逐凶鬼等大型活动。
仪式的目的是通过毕摩与天地两界各类神灵沟通并请来协助毕摩施法助阵,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根据卸痢葬痢仪式中栽插的神座简要地介绍如下。
卸痢神座的结构分为天界部份和地界部份。在仪式活动中要进行大面积的地面栽插招兵神座、大小毕摩们分工念诵《请神经》和有关的经书。
卸孽神座仪式
卸孽神座彝语称“吉尔古”,这是一种在卸除纠缠并为孽祸仪式活动上所插的神座,卸孽仪式分“卸除祖孽”、“卸除痨孽”和“卸除凶孽”三种。
仪式目的是为被祭送的亡灵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卸除孽债和孽祸,让亡灵轻松地回归祖界,让子孙后代安居乐业。
举行卸孽仪式的原由是(以卸除祖孽为例):在被祭送的祖妣亡灵中在世时曾是有权势的人、武士、狩猎者、祭师、工匠等有生望的社会人士,他们生前在为人处事中因自身或外部的原因,有意无意地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失误而祸害自身和子孙后代,加上因他们是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人士,故受到人们的议论、褒贬、诅咒,这些社会舆论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孽债为祸子孙后代。因此,在祭祖送灵仪式活动时,只要主人家有此要求,都要举行此项仪式。在活动中有挑孽除秽和投矛刺孽等动作。
祭祖猪胛卜神座仪式
祭祖猪胛卜神座彝语称“里木偎皮”,猪胛卜仪式是彝族宗教仪式中层次最高的活动。可分为“祭祖猪卜”和“卸痨猪卜”。前一种在祭祖送灵仪式中穿插举行;后一种在卸除猴瘟痨疾等慢性疾病时作为专场仪式举行。
仪式目的是为因为凶性事件或慢性疾病等死亡的祖妣亡灵及因受此类疾病、事件等纠缠的子孙后代卸除病魔,让祖妣亡灵轻松地归祖而去,让子孙后代摆脱病魔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仪式之前要举行猪卜祛秽仪式。猪卜仪式和祈福仪式上所需的牲畜和用具以及毕摩、主人、帮手都要经此仪式祛除污秽后才能参加后面两项仪式。
猪胛卜仪式内容庞大,程序复杂,需要念诵的经书和背诵和口碑经很多,因仪式难度很大,故法术精湛的老毕摩才能主持此仪式,当仪式接近尾声时验看抽出的猪肩胛骨判断吉凶。毕摩手持猪胛骨的骨节以骨突为分界线,左面为主方判断吉凶,右面为辅祭方判断吉凶。 |